23届工博会开幕,上海机器人企业全产业链发力

上海成途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3届工博会开幕,上海机器人企业全产业链发力

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今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

本届大会共设置九大专业展区,展示内容从制造业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到先进制造装备、整体解决方案的智能绿色制造全产业链。其中机器人展区展览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是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工业机器人领域企业参与数最多的机器人全产业链平台。

上海机器人企业在本届工博会上参展活跃。

上海捷勃特机器人有限公司展出了最新款的产品GBT-C5A-850,可负载5KG,工作半径850mm,这是该公司寄予厚望的高配置、高性能、高性价比的首款协作机器人。

捷勃特工业机器人产品覆盖6轴多关节机器人、SCARA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三大品类,在轻量型(负载 20KG 以下)工业机器人市场,是为数不多的产品线基本完整的机器人厂商之一。

上海捷勃特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耀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们刚刚获得了SCARA机器人5万小时无故障报告,就是国家评测中心给我们出的报告。6轴机器人的性能可以跟发那科、ABB同类产品相媲美,这是根据ISO9283国际标准测试出来的结果,有证书和报告来证明的。”

蒋耀介绍,他曾去日本富士山下参观知名机器人公司发那科,见到了创办者稻叶清右卫门。从富士通的一个部门到成为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稻叶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这让蒋耀感到“很受刺激,也感到很兴奋”。他看到国内在高端装备领域,特别是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上与国外的巨大差距。“制造业里最关键的装备工业要升级。我觉得要做一件事,肯定要跟国家的重大的战略选择相契合,这才有未来,才有前景。”

根据行业研究机构 MIR 睿工业的报告,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突破28万台,同比增速10%,2012年-2022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十年间市场销量扩增10倍。与之相呼应的,是国产品牌机器人的迅速崛起。根据 MIR 睿工业数据,2022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增长率达到22%,远超外资品牌的4%,国产品牌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超35%。2022年-2025年,预计协作机器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30%,远超其他工业机器人品类。

捷勃特机器人是国产机器人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蒋耀说正在推动构建相对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上海实时侠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专注研发单芯片多轴驱控一体运动控制技术和通用运动控制平台,这是一切的软件平台基础;上海捷勃特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研制高性能工业机器人、磁悬浮输送系统;辛顿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研发智能移动机器人核心控制板、开发者平台和云调度系统;上海极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研制手术机器人和医用机器人;海莫迅(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研发类人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智能一体化关节。这些公司在细分领域独当一面,但在运动控制方面又有强共源性。

2015年,担任过多个大型国企负责人的蒋耀进入机器人产业创业,在寻找早期投资人时,蒋耀认为必须找理念相同、对机器人产业高度认同的投资者;人才靠的是互相介绍,给出容错空间,敢于承担后果;做技术,他也经历过低谷时刻,重金招募的硅谷团队研发失败,最终他依靠国内的团队实现了单芯片多轴驱控一体运动控制技术。

“中国的制造业过往历程已经一次又一次证明,只要本土的产品性能、性价比做到一定程度,替代是势在必行的。”蒋耀说,他认为:“原来的工业机器人是一个可编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智能程度是不高的。而智能制造最大的挑战是精密化、柔性化,这就需要导入高水平的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我相信随着芯片技术和AI算法的演进,机器人可以完成的工作会越来越多!”

在本届工博会的新闻发布会上,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上海市累计建成了100个市级智能工厂、3个国家级标杆工厂和8个国家级示范性智能工厂,培育25家“工赋链主”企业和30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机器人使用密度达到260台/万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从城市之间对比来看,上海机器人产业链是比较完备的。”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提到,上海算得上是国际厂商的聚集地,“无论是国际厂商的落户,还是本土机器人厂商的培育,上海都具备较好的基础和经验,本身基底比较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和发展现,机器人逐渐从机械自动化转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研究智能机器人的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辛立明表示,国内智能机器人仍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并且正在加速探索细分领域,多样传感器的应用使得机器人从单纯具备记忆、存储能力的示教再现型向感知反馈型转变。他认为,未来上海以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将成为一大优势,智能技术的加持将促进传统机器人行业进入快速转型期。

企业通过打造控制系统平台拓展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是一件好事。然而,打造平台需要巨大的资金、能力和资源,目前能把核心产品做好已经是相当不易。卢瀚宸认为这还需要多方的努力才能实现,因为“人工智能本身是技术范畴,哪些真正能够为机器人所用,或者能够带来真正的价值,需要探索和挖掘”。

2024年2月23日 10:20
浏览量:0
收藏